2020年广东省茶产业及茶文化考察调研报告——基于英德红茶产区的所见所感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2020年广东省茶产业及茶文化考察调研报告——基于英德红茶产区的所见所感

2020年8月1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哲所)在所长李萍教授带领下,对广东省潮州市(潮安、饶平)和清远市(英德)两个茶叶主产区进行了为期11天的茶产业与茶文化考察调研。

一、基本概况

茶哲所第四届暑期调研来到了素有储茶、销茶、喝茶第一大省之称的广东省。经过前后满10天的实地考察调研,考察团全员感觉到了此次调研活动超预期的圆满与成功,体验到了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两大广东名茶的生态、环境、制程及味道,领略到了工夫茶文化的器、技、艺、法,人文传承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美学与哲学层面的魅力。所有这些有代表性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品相及其内质,都将成为最终实现茶哲所的根本使命,即构建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所不可或缺的一线情况和依据。

考察组到潮州拉壶工艺省级大师吴锦全工作室参观

二、看见和遇见

本次茶哲所调研第一站在潮州,共观访了千庭、天池、宋凰等六七家规模靠前的茶企业,参观了凤凰茶古茶园,走访了工夫茶文化和凤凰单丛茶博馆、潮州陶瓷博物馆及有代表性的潮州手拉壶作坊、百师园非遗展馆等,对潮州的“两个茶”及其产业和人文历史传承,有了总体上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唯有一点小遗憾的是,在潮期间茶山走得比较多,对潮州工夫茶文化、特别是对市井民俗的了解体验稍显薄弱了些,这恰恰是考察所更加需要深入的重点。

调研第二站在英德,主要到访了八百秀才、英九庄园、龙润农业、上茗轩、英州红、积庆里、石门山、高德信等近十家省、市级龙头茶企。于此期间,还有幸偶遇了广东著名茶人陈栋厅长,并且聆听到了他一个多小时的英德乃至广东茶产业和茶文化大课,从而加深了对岭南茶文化的整体认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此行的调研内容。

应该说,潮州和英德两地的产茶历史都很悠久,其中,潮州凤凰茶的宋种名号远播海内外,英德红茶的前身可溯及《茶经》所载的“岭南出…韶州”,且在近现代两地所产的单丛、英红都享有很好的市场口碑。尤其能够引人关注的是,“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28个茶叶品类列册的中国名茶,又都双双列入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名单之中,可见两地的名茶品类都享有同样的市场地位和历史机遇。潮州凤凰单丛和英德出产的红茶,在过往的中国茶界皆有各自的高光亮点并享有良好的口碑,值此《合作协定》即将付诸实施之际,我们也更寄望两地名茶在未来欧盟市场的拓展中,能够显示出专项地理标志保护的优势,进而引领我国茶产业整体向着更高的品质要求健康发展。

此次考察调研所到的潮州和英德两地,一个地处粤东与闽南相接处,一个位于粤中北跟湘南邻界,两者都是广东出产好茶的重点区块。潮州、英德两地的茶产体量有四万多吨,占到了广东省茶产业总量的近半壁江山。潮州凤凰山和英德喀斯特地貌各有其美,除了具有共性的先天地理优越,满足了好山好水出好茶的基本条件之外,两者的纬度相近、物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且历史底蕴丰厚,无疑也构成了一种天地人和的共有优势。

在实地考察的真切感受中,我们注意到了潮、英两地的茶类结构和茶事结构有明显的不同。英德的茶品类比较丰富,除了著名的主打品种英红之外,还有英绿和白茶,传统符号性的饮茶方式是“擂茶粥”。而潮州的茶产业相较英德红茶则显得另有突兀,它既有凤凰茶叶产业又有工夫茶器具产业,是“两个茶”和两大茶产业(即凤凰单丛茶产业、工夫茶器具包括手拉壶产业)的互构其味、相互支撑。“双载体”的相辅相成再加之潮人食茶文化的特殊传承,以及潮人工夫茶文化的自成一体,总的概括应当称其为是个“2+1”的“二元一体”。

从两地的茶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潮州凤凰单丛在茶产业语境下要显得相对传统一些,包括茶叶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等均带有明显的传统辙痕。而英德红茶则已经走出了现代化种植、管控、制备等科技领先的路子,以大公司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且基本实现了公司+农户,茶叶+旅游,田园式+智能化的以茶为主、多点延申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英德红茶的产业担当和文化担当已见端倪。在实地调研中,考察团见识并见证了几乎都很漂亮的茶庄园,以及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制作。其中,英九庄园智能茶厂、石门山茶厂都已上马了茶制备最先进的3.0智能生产线,从茶青输送到制成干茶都在这一条生产线上不落地完成。这套制备先进的生产线完全达到了食品级的卫生要求,且日处理茶青能力最高达到一万五千斤,实可谓亮点闪目。此外,更高光的、足以燃起茶产业兴奋点的是英德龙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盈德茗)梁总告诉我们,他们已率全国之先研制成功了智能采茶设备,并将于近期投入试运行。智能采摘的实现,对中国整个茶产业可谓是重大利好,它将对茶产业日益突出的茶叶产能放大、采摘成本攀升的矛盾和难题从根本上予以破解。智能采摘是茶叶生产第一环继机械割采之后的革命性进步,值得我们为英红的产业担当点赞。

通观英红茶产业现时情况和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茶企发力、科技助力、文化赋能的全产业链优化优质发展模式,跨越式的产业升级已经展现眼前,非常值得包括潮州在内的他者的学习与借鉴。

考察组与凤凰镇政府领导座谈

三、痛点与期望

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经历了和仍在经历着从农耕到现代的转变,而且我们清晰地看到,剧烈的变化也就是在最近的十几年。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性与既往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茶的文化性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重视,包括种茶制茶、售茶卖茶、喝茶饮茶等所有与茶相关的群体,其中的大多数从几年前的无所谓茶文化也照样做茶、卖茶和喝茶,到现在的不论是涉茶初端还是终端个个都要讲点茶文化。这很能说明以茶为饮的需求与选择,正在逐渐向其物质性与精神性并重,且以精神内需逐点高移为标识的趋势已经形成。正因如此,首当其冲的茶产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将茶产业和茶文化更为紧密地结合与融合成一体,这就是当下茶企、茶区普遍性的所谓“痛点”问题,以及大家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密钥在哪里。

首先,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国是茶文化的始祖国,茶之所以能够在所有植物类饮品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说到底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物质可饮和精神可饮的双重属性。现代国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最大的需求差异在于大基数的人缺的不是吃,而是“喝”,尤其显著的是将“喝”指向了有品相、有内涵的精神饮品、要素养生的品质化升维。况且,我们都十分清楚,茶产业和茶文化在国家级大健康战略中居位显著、意义重大。那么,我们茶产业要做茶文化的初心和侧重点就应该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既要讲求“物”的呈现,也要重视“文”的内涵。否则的话,就会很容易陷入只做表面,不及内里,只做物质的展示,而忽略精神的挖掘,或者只是吊出某一概念而缺乏实质内涵。如此去做茶文化,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能够打动人心的可持续的文化加持。

俗眼看茶界,想做和在做茶文化的确实很多,但偏离了做茶文化靶心的也的确不少,流于外而乏于内,重其形而轻其意,缺少一个灵魂的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痛点”之一。如果单就茶产业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而言,可以借用《茶经》的语式来表述,做茶文化的力点不外乎以下三大类:“下者做推销,中者做推广,上者做推升”。站在消费端和文化端看此三者,为推销而为的茶文化,更多的是满足茶消费的物质性需求,供购双方形不成一定的稳定性;为推广而为的茶文化,可以通过品牌品质号召力来增强茶消费的黏合力,同时也从茶史、茶事、茶性、茶用等方面让消费端的文化需求明显感受到了被关注、被感染、被熏陶;为推升而为的茶文化,具有明显提升个体和群体品质化生活及人文素质的潜在的文化赋能,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向“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痛点”之二,即众所周知的,茶文化是“和”的文化,同时也是“去燥”养心的文化。直白地说,茶文化最忌浮躁。然而,时下进入大众视野的茶浮躁以及做茶文化的浮躁现象却是随处可见。这就给茶企业、茶品牌和茶产业在做茶文化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肃的要求,你不能顺附于“浮”或者给人以穿凿的茶文化印象,更不能只是赋予了某一概念而没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

其次,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在当下历史条件的紧密结合,离不开政府主导和茶企发力这两股力量。茶产业是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茶文化反作用于茶产业的发展走向和质量,两者结合的最佳效果或效应来自于有作为、有担当力的推动。显而易见,能够形成主导性的茶文化推广、推升的不是“散户”,而是有产业担当和文化担当的社会主体和实体的推力。在英德调研期间,刚好看到了这样两种力量的合二为一。据此,我们也希望英德红茶能够率先于广东扛起这面大旗,引领和带动广东茶产业步入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健康轨道,籍由向着更高层次挺进。

再次,由衷祝愿此次调研的潮州和英德两地在大力发展茶产业规模化的同时,能够在形上层面的茶文化内涵发展与完善方面有更好的重视,形成战略规划,通过深一步的文化资源整合与运用,把茶文化与茶产业相结合的基础构建工作落地落实。切入到潮州和英德两地实情,把茶产业做大做好的自信,在政企两个层面底气都很足、效果也很好,但在茶文化意义上的出茶书、宣茶事、讲茶话等项,客观地说,对标国内茶文化做得好的地方和品牌,都会显现出是一种明显的弱项。换言之,不太重视茶文化基础构建的底盘质感,也是广东茶文化推广推升的一个短板。因此,尤其期望广东茶主产区的政府主导和用心于茶的企业家们,要切实加大茶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发掘茶文化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中的无形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要做好于茶产业有长效的茶文化,须用企业家精神而不是老板精神去做,如此才能让广东茶文化及其母文化——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作者:王维毅

来源:茶道哲学研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